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

20110710 倚靠信心的奉獻

倚靠信心的奉獻                  路加福音廿一16
    序論:
    弟兄姐妹平安,今天我所要分享的主題,從這段經文就可以知道,所講到的是對教會的奉獻。說到奉獻,是建造教會很重要的部分,而且說到奉獻,我們每個主日的崇拜也都有奉獻這一個程序。教會能夠運作,也都仰賴弟兄姐妹的奉獻,才能夠使神的家有糧,教會一切的開銷才能得到平衡。
壹、聖殿的奉獻箱
    這一段經文的記載,可以說只是個小插曲,過程發生之前耶穌已經在聖殿裡了,在這一天的事件裡面,主耶穌預言了聖殿將要被毀,在聖殿的時候與文士、法利賽人敵對,主耶穌警戒祂的門徒,不要效法他們這些法利賽人,因為他們喜愛虛榮,侵吞寡婦的家產。
    如果我們注意到馬可福音十二章所記錄的這寡婦的故事,和路加所記載的故事,在編排上面會有一些的差異。看路加福音會覺得是兩件事;但是馬可福音把整個事件給串聯起來。因此,這樣說來這些事情都是在同一個時間所發生的,不論是路加的版本,還是馬可的版本,他們在記載寡婦奉獻的前提,都提到這些法利賽人侵吞寡婦的財產。
    聖殿是有分成好幾個區域的。在聖殿的最外圍,是外邦人院,任何人都可以進去;再進去就是婦女院,以色列婦女可以進去;再進去就是男人院,以色列的男丁才能進去;再進去就是聖殿區,只有祭司、利未人才能進去。從外邦人院要進到婦女院,必須要先經過所羅門廊進到美門才進入到婦女院。
    很可能耶穌就是在所羅門廊邊聚集百姓來講論福音,耶穌與這些文士、法利賽人的辯論也應該是在這裡,隨後他們才從美門進入到婦女院。在馬可福音的十二章41節,有一段很有趣的記載,這裡說:『耶穌對銀庫坐,看眾人怎樣投錢入庫。
    耶穌竟然對著奉獻箱坐著,看那些奉獻的人怎樣投錢入庫。耶穌會這樣其實這是有典故的,在婦女院裡面放著十三個奉獻箱,每一個奉獻箱都有它特別的使用項目,這一箱為著什麼那一箱為著什麼都記得很清楚。為什麼是十三的箱子呢?那是每一個箱子代表著一個支派。另外一個是利未支派,所以總共是十三個。
    每個支派他們在製作奉獻箱的時候,都是刻畫得相當的精美,製作出屬於他們自己支派的特色。為了使箱子的色澤更加美麗、明亮,他們使用質料最好的銅來製作,不論是箱子的裝飾還是雕刻,都表現出他們各支派的特色和精神。
    聖經講說耶穌對著銀庫坐著,其實也不光是耶穌和他們一行人坐著而已,很多人都會在這裡停留,看人家怎麼奉獻。與其說是看,不如說是聽人家奉獻。在那個時代沒有紙鈔,不像我們中國還有銀票,拿著錢莊開出來的銀票,就可以代替銀錢,不用攜帶沉重的銀兩出門。
    他們奉獻都是銅錢,不然就是銀錢,又或者是金幣。這些錢幣投入到這些奉獻箱的時候,由於這些奉獻箱是用銅製作的,當錢幣投入到奉獻箱的時候,錢幣就會敲擊到奉獻箱的銅壁,這壁面因為受到敲擊就會發出聲音,聲音是非常的清脆好聽,而且因為奉獻箱的造型特別,投入口就像喇叭形狀一樣所以有學者稱之為『號角箱』。
    既然形狀像喇叭,所以在形狀上它是由大變小,受到敲擊所發出來的聲音也就會不一樣,再加上每一口奉獻箱都不太一樣,發出來的聲音效果也不一樣。奉獻的時候就讓人感覺到很悅耳,很好聽。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進到忠僕號過?在裡面有一個很特別的奉獻箱,奉獻箱很像小喇叭的前端部分就像漩渦的形狀。把十塊錢放在旁邊,錢會順著奉獻箱的形狀轉,轉的弧度因為越來越靠近中心管而越轉越小,最後才掉進去裡面。
貳、財主的奉獻
    那我們也可以想像一下,當錢投進去的時候,錢在管子裡滾來滾去,發出的聲音就會產生變化。當十三個奉獻箱都出聲音的時候,感覺就好像是在聽敲擊樂器的音樂。所以聖經上說耶穌他們在觀賞人家在奉獻,這還蠻特別的。這些奉獻的人他們投的是小錢還是大錢,都會因為錢幣的重量聲音會有大小聲的分別,所以聽聲音就會知道他們大概投進奉獻的金額了。
     沒什麼錢的人奉獻得就少,有錢的人奉獻的就當然多了。路加福音廿一章第一節這裡說到:『耶穌擡頭觀看,見財主把捐項投在庫裏』既然是財主要奉獻,就有別於一般人的奉獻,一般人奉獻可能頂多一小把就了不起了,有錢人當然就更多了,他們帶著一袋袋的錢幣來奉獻,奉獻自然是一捧一捧的投進去,這樣子奉獻箱發出的聲音自然就和投零散錢幣的聲音有明顯的不同,奉獻發出來的聲音也就特別不一樣。就因為這樣特別吸引人注意,連耶穌也被吸引住了。
    但是很多時候這些有錢人的奉獻,都只是當納的基本奉獻而已,有的時候都還不到實際的金額。我們要知道這樣的奉獻已經從動機上已經錯了,利未記27:30說:「地上所有的,無論是地上的種子是樹上的果子,十分之一是耶和華的,是歸給耶和華為聖的。」這是猶太人一直而來不會忽視的律法。上帝當初規定以色列人獻上他們土產的十分之一,是因為利未人在當中沒有產業,他們所獻上的十分之一,就成為了利未人的產業,所以十分之一是他們當納的。
    當不是很有錢的時候,奉獻十分之一不會感覺很多,但是當你中樂透四億、八億的時候,要你奉獻四千萬、或八千萬,作什一奉獻,相信心裡面會很掙扎,我相信這些財主內心也是一樣,這些錢拿來投資一定又賺一大筆。其實在這裡提到財主把捐項投在庫裏,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只是為了強調寡婦的奉獻而已。
    仔細想想,有錢人奉獻還會有另一種態度,就是想得到人的讚美,就是當他們奉獻出讓人吸引的聲音,別人就會知道他是有錢人,而他也就會在奉獻的時候得到人家的讚美。像那些慈善基金會什麼的,捐款的時候都會找得到鎂光燈來捕捉他們捐款的畫面,像這樣的捐款、奉獻的價值是很低的,甚至在上帝看來可能一點價值都沒有。
這些捐項、這些奉獻,上帝沒有任何一點的需要,世界萬物都是祂的,上帝要我們奉獻是表示對祂的信靠。上帝不需要我們施捨,我們願意奉獻,過著倚靠上帝的生活,這是上帝的真正心意。只要我們信靠祂,上帝的賜福就加倍的臨在我們身上。
參、寡婦的奉獻
    既然是奉獻,當然是每個能進到婦女院的人都可以奉獻,所以當財主奉獻之後,第二節這裡描述『又見一個窮寡婦投了兩個小錢,』寡婦投的兩個小錢和財主的奉獻相差實在是太懸殊了,兩個小錢的奉獻如果不注意聽,很可能就被其他人奉獻的聲音給掩蓋掉了。
    先前的奉獻得到許多人的讚許,接下來奉獻的是身份低微的窮寡婦。這裡講到一個窮寡婦,在當時候寡婦幾乎不會是有錢的,而且如果沒有兒子,這寡婦絕對窮,為什麼?按照猶太律法的規定,婦女的丈夫如果死了,她的孩子就能夠繼承丈夫所遺留的財產,但是若沒有孩子丈夫就死了,太太是沒有資格繼承先生的財產的。
    沒有兒子又失去了丈夫,無法繼承丈夫所遺留的產業,生活也就失去了依靠。這裡講說是一個窮寡婦,就是因為她沒有家產賴以為生,最後都成為窮寡婦,這裡所謂的窮是已經接近到要乞討的生活了。所以摩西特別吩咐以色列人,對於這些寡婦要特別照顧。
    但是這些文士、法利賽人他們執行摩西律法,有些間接地從中得到利益,所以耶穌對門徒說:「你們要防備文士。他們好穿長衣遊行,喜愛人在街市上問他們安,又喜愛會堂裏的高位,筵席上的首座;他們侵吞寡婦的家產,假意作很長的禱告。這些人要受更重的刑罰!」(路2046~47)就是這個原因。
    路得記當中的路得在波阿斯的田裡撿拾麥穗,就是因為拿俄米和路得他們都不能繼承丈夫的產業,淪落到要去別人的田裡撿拾麥穗來維持生活。這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從這例子我們就可以看見這些窮寡婦的日子過得是非常辛苦的。他們不去要求救濟已經很不錯了,竟然還有能力奉獻,這就是耶穌為什麼特別注意這窮寡婦奉獻的原因。
  一個窮寡婦你還指望她能夠奉獻多少?聖經上說她奉獻了兩個小錢,這兩個小錢如果按照我們的新台幣,很可能不過是兩個五十塊錢,頂多一百塊錢左右,能夠做什麼?不多不少,差不多夠那窮寡婦一天的生活!但是這窮寡婦卻甘心樂意的,把她身上僅有的兩個小錢走到奉獻箱前投進進裡面。
  耶穌看見這一幕,很感動的對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所投的比眾人還多。因為眾人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捐項裏,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路213~4
    我記得以前播報過一則新聞說,有一個小男孩,手中捧著小撲滿一直往前走,後面還跟了一個弟弟還推著坐在推車裡的妹妹,他們走進一家麵包店,弟弟讓妹妹在門口下車。大哥還很有禮貌地問老闆娘說,車子可以推進來嗎,我怕被偷,老闆娘同意後他才把推車推進店裡。
    走進來就問老闆娘一個蛋糕要多少錢,最便宜蛋糕多少錢,老闆娘就說要300多元。他站在陳列蛋糕的展示櫃前,看了半天,看見最便宜的蛋糕也要300多元,他一下看看裡面的蛋糕,一下走到老闆娘面前詢問,但臉上表情卻很尷尬地問老闆娘說:「有沒有100元左右的蛋糕?」
    老闆娘就好奇問他買蛋糕幹什麼?小男孩才說媽媽的生日剛好在母親節,想在母親節給媽媽一個驚喜,馬上就從手中拿出存了快一年的麵包超人撲滿,全部都倒在櫃檯上面清點,他們算一算加起來總共也只有170多元。這老闆娘感動地都快流眼淚了,老闆娘就跑到裡面找正在烘麵包的老闆說出這件令她感動的事。
    老闆聽了之後也大受感動,收下所有銅板,答應做一個600元的黑森林蛋糕給這三兄妹,他們聽了很高興。老闆還想讓他們挑麵包帶回去吃,但他認真拒絕說:「如果我把麵包帶回家,就會被媽媽發現。」他們三兄妹的表現讓在場所有人,都感到很窩心。
肆、奉獻的心態
    親愛的弟兄姊妹,不知道你聽了這個故事之後,會有什麼感想?其實寡婦所投的兩個小錢,也跟這三兄妹所做的一樣,她把她身上所僅有的兩個小錢,投進了奉獻箱裡面。所以主耶穌祂才注意到寡婦所投的兩個小錢,是投入了她的心意。主耶穌這麼強調,所看中的是這寡婦她投到奉獻箱的那一份心意,不是那兩個小錢。
    我們或許會想,這兩個小錢在整個奉獻裡面能夠發揮多少作用?我們所認知的、所知道的,就是它所能發揮的作用是微乎其微。但是她所投下去的不僅止於她所投下去的那兩個小錢,而是在於相信、愛主和願意奉獻的心。
    奉獻的心並不在乎能不能夠成功地達到目標,真正的奉獻精神是在於實踐、身體力行。就好像這寡婦一樣,兩個小錢雖然發揮不了作用?但是她還是願意去做!
    想想教會最近也在推動修繕撲滿計畫,這撲滿計畫感覺好像這三兄妹的撲滿,也好像窮寡婦投的兩個小錢一樣。一個撲滿能夠裝多少錢!我們知道很有限,不過我們真正所關注的,不在於我們是不是一定要達到某一個目標,或是一個奉獻單位。沒有!我們這奉獻計畫也在於我們願不願意身體力行,因為奉獻是在於我們是不是甘心樂意的付出。當然我們心裡都不免會期待,有一個從我們大蛋糕老闆的人物啦,但是這不是我們真正的期待。
    這財主的奉獻與寡婦的奉獻,我們從經文中知道,財主的奉獻是有餘的時候奉獻,但是這寡婦的奉獻卻是在於她不足的時候奉獻。而這兩者的奉獻,差異就在於甘心樂意!哥林多後書九章7節說:「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上帝所喜愛的。
    在猶太錢幣的單位,兩個小錢等於一個大錢,也就是最小單位的羅馬幣。我們注意到寡婦所投的是兩個小錢不是一個大錢,雖然一樣是一個大錢單位,但是我們要想到的是,如果她手中所握的是一個大錢,由於沒有辦法分開所以只能投進裡面。可是她現在手中握著的是兩個小錢,原本可以留下一個奉獻一個,沒有必要全部奉獻出去。
    她沒有因為貧窮就沒有奉獻,她處境艱難困苦,我相信她也很需要這兩個小錢,因為第二天的生活很可能就需要這兩個小錢來過活。可是寡婦卻是毫不猶豫地把兩個小錢都捐出去了,將一切所有的都奉獻出去了。她為什麼會有這種勇氣,我想,她相信耶和華是照顧孤兒寡婦的主。
    這種心態、這種奉獻與主的心,難道不會讓上帝感動嗎?我相信那寡婦的兩個小錢,在上帝的國度裏面,遠比有錢人慷慨奉獻來得更有意義。所以對於教會的撲滿計畫,累積到開工修繕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不過現在我們不能看著終點跑,我們必須要先看著自己的腳步一步一步地跨出步伐,穩穩地向前。遇到問題就解決,碰到困難就克服,我們就能夠有持續的信心和毅力向前奔走達到目標。
    所以我盼望每一位弟兄姊妹,讓我們一起用期待的信心來建造教會,用期待的信心奉獻。每個零錢投到撲滿裡面,都帶著敬虔和滿心的期待,以及獻上兩個小錢的信心。
    窮寡婦的兩個小錢蒙主紀念,同樣的,我們教會的人數雖然不多,教會的奉獻也不是很足夠,但是我們愛主的心、愛教會的心,一樣可以在奉獻上面建造我們的教會。我相信這是上帝所悅納的。
   論:
    耶穌看完聖殿的奉獻之後,馬可福音十三章1節這裡說:「耶穌從殿裏出來的時候…」當耶穌他們從聖殿裡出來的時候,馬可記載說有一個門徒對耶穌說:「夫子,請看,這是何等的石頭!何等的殿宇!」,路加福音的記載是說「有人談論聖殿是用美石和供物妝飾的;」
   這裡他們都描述了一個景象,就是門徒對耶穌說:「老師你看!在耶路撒冷的聖殿是多麼的華麗多摩的宏偉,建築是多麼的華麗,用這麼大塊的石頭一塊一塊堆砌起來,你看!聖殿多麼莊嚴啊!」但是耶穌聽了之後非常感慨,他看完了財主的奉獻也看完了窮寡婦的奉獻之後說:「…你們所看見的這一切,將來日子到了,在這裏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 21:6
    耶穌告訴這些門徒說:你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些華麗的景象、雄偉的建築,將來都會被拆毀。這是當時候的門徒所不能夠想像的。這麼大的一個建築物,材料是用這麼堅硬的石頭所堆砌而成的,耶穌竟然說它會毀壞!
    我們要知道,上帝所看的,不像我們所看的,我們所想的只是那非常有限、而且有形的看見。主耶穌從永恆的角度來看,這麼雄偉壯觀的建築物將來還是被拆毀。我們不知道這是耶穌所說的預言還是他內心的感慨。
    果真在主後的七十年,羅馬的提多將軍,帶著軍隊攻進耶路撒冷毀壞聖殿,最後沒有一塊石頭是是被堆疊起來的,最後剩下的就只有現在還遺留下來的一面牆『哭牆』。
    從這些我們看見什麼?再回頭反思這窮寡婦的奉獻。按照人的看法,寡婦的奉獻對聖殿沒什麼用處,但是這已經是她所僅有的錢,也全都捐入了聖殿庫裡,因此耶穌才一直注意這寡婦。
    聖殿雄偉又怎麼樣,建築華麗又怎麼樣,現在聖殿在哪裡?從前那些高大華麗的建築現在在哪裡呢?那些高大莊嚴的哥德式建築現在在哪裡呢?
    從永恆來看,這些建築都已成為廢墟,但在永恆國度裡如今還存在的,只有被耶穌所稱讚的那兩個小錢,永遠蒙主紀念,一直到現在我們仍然在讀。所以弟兄姊妹,說到奉獻,盼望我們奉獻都是帶著敬虔、信心,帶著建造教會的勇氣一起來奉獻,讓我們一起來建造教會。

20110619 曠野十探(二)失望中的試探

曠野十探(二)失望中的試探         出埃及記 15:22-26
    弟兄姐妹平安,在上一週我們提到以色列人的第一個功課,就是在懼怕中上帝給他們的功課。這些被摩西帶領出埃及的百姓,從小就生活在安逸的環境中,沒有經歷過曠野的生活,在曠野怎麼生活,這是他們現在要克服的一項功課。
壹、順服第二課:水的試驗
    開始前想問大家,信耶穌得永生好不好?但是得永生之前先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要不要,先讓你背十字架的背部長繭之後再走要不要?我相信可能沒有多少人願意,但是如果不這樣做,以他們現在的能力,根本沒有辦法承受上帝的應許,所以曠野的熬煉是他們必須且一定要學的功課。
一、埃及失敗回憶錄
    今天我們要繼續來看以色列人在曠野的熬煉。上帝藉著十災擊打埃及法老,法老不得不讓以色列人出去,但是內心的不甘心,將以色列人在曠野的轉回,認為是帶他們回埃及的好機會。不過,這一次的出擊,埃及是輸得一敗塗地,連輓回的機會都沒有。這讓我想到中古時期西歐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故事:
    大概在十二世紀末,阿拉伯英雄薩拉丁攻占了耶路撒冷,俘虜了耶路撒冷國王。這時候的羅馬皇帝腓特烈一世這紅鬍子皇帝和英國的獅心王理查一世和法國國王腓力二世發動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他們信誓旦旦地宣稱要收復失地,打算把以前的損失通通奪回來,於是帶著最先進的武器,穿著最好的防護盔出征。
    結果沒有想到,走到一半,在過河的時候,羅馬皇帝這紅鬍子皇帝,因為馬失前蹄,紅鬍子皇帝就跌進了水裡面。都是先進護衣惹得禍,因為盔甲太重了就這樣噗通一聲,人就消失在水面上再也浮不起來。十字軍三大領袖之一就這樣還沒打就死了,羅馬軍隊就這樣班師回朝。其他兩個因為不合,法國國王腓力二世藉機也返回自己的國家。
    只剩下英國狮心王查理二世和他的軍隊和薩拉丁打仗,雙方雖然互有輸贏,但是因為沒有任何的好處而雙方達成停戰協議。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就這樣失敗了,只不過我們看第三次十字軍東征這一場戰役,雖然是宣稱要收復失土,但更重要的是要奪回農作經濟和珍貴調味材料的主權。
    而當時的法老軍隊也是因為面子掛不住和龐大利益的損失,傾巢而出要帶回那些逃跑的百姓,只是他們面對的不是薩拉丁,而是萬軍之耶和華,所以他們個個都像羅馬的紅鬍子皇帝,跌進海裡再也浮不出水面。
二、信心凱歌後的功課
    以色列人看見埃及人全都淹沒在海面上,他們個個都歡欣鼓舞,讚美上帝的能力。在出埃及的十五章大半段都記載摩西和米利暗對上帝讚美的話。我相信這件紅海事件,一定是震驚鄰近的國家。因為上帝對摩西說過,祂必在法老和他全軍身上得榮耀。因此在151415節這裡說到;「外邦人聽見就發顫,疼痛抓住非利士的居民。那時以東的族長驚惶,摩押的英雄被戰兢抓住,迦南的居民,心都消化了。」( 15:1415
    這些對上帝讚美的話,看見他們是更加信服上帝。這些看得見的神蹟帶給了以色列人極大的鼓舞作用,不過上帝使紅海分開的神蹟,不單單只是為了拯救以色列人,祂還有震懾那些其他國家的人民,讓他們在驚惶、戰競中,心都消化不再有膽量,所以上帝在法老和他的軍隊上得到榮耀。
    只是,這些身在曠野的以色列人他們對上帝的信心不是很長,聖經上描述的時間只有三天。這是怎麼回事?經歷這麼大的神蹟,對上帝的信心只有三天?出埃及記1522節說:「摩西領以色列人從紅海往前行,到了書珥的曠野,在曠野走了三天,找不水。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三分鐘熱度的經驗,我也累積了相當多的這種經驗,這種三分鐘熱度,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常常會發生「虎頭蛇尾」的情況。那以色列人呢?他們才在三天前歌頌讚美上帝的拯救,彰顯祂的能力,尊榮上帝的榮耀。結果三天後,這些頌讚的讚美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他們的唉哼和埋怨,因為他們沒有水喝。
    他們從前在埃及過慣了安逸的生活,他們在安逸當中,我相信他們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會到曠野。他們也從來沒有經歷過曠野,當他們離開埃及,然後過了紅海,就真正進入曠野,他們真正就要在曠野當中生活。那曠野的日子是怎麼過呢?他們曠野路到底要怎麼走呢?聖經告訴我們,他們日夜有雲柱有火柱圍繞他們,
    只是他們的信心指數為什麼會這麼快地從高點往下跌呢?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水喝,他們口渴。在這裡他們又再一次要開始學功課,只是沒有水喝而已,為什麼短短三天時間,就能夠馬上轉變他們對上帝的心呢?這其中真有許多的疑惑,我們一一的來解開。
貳、試探的起因:找到了水,產生希望
    我們再從22節這一段經文來看,這裡說:「摩西領以色列人從紅海往前行,到了書珥的曠野,在曠野走了三天,找不著水。到了瑪拉,不能喝那裏的水;因為水苦,所以那地名叫瑪拉。」( 15:23
    如果按照聖經字面上的描述,他們不是沒有找到水,就在這些以色列人他們行走了三天之後,就在瑪拉這個地方找到了水。走了三天終於找到水了,大夥兒一聽到發現了水相當的高興,雖然並不知道曠野是這麼難走,不過呢總算是熬過這一段路。正當他們還在高興找到水的同時,他們也發現了一件事情,就是那裡的水不能喝是苦的。水怎麼是苦的呢?
    想想我們也會覺得很可惜,他們從當初出曠野一路都在找水,在這個地方終於找到水,這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希望。結果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已經到嘴邊的水卻水不能喝,因為水是苦的,所以他們就給這個地方起名叫做瑪拉。在這裡我們發現到,上帝給了這些以色列人一個曠野的功課,就是看見的希望不是真希望。這是在水的事情上經歷信心的試驗。
    這是內心的信心考驗,我也相信這是隨機的,並不是上帝刻意安排。只不過是要藉著這件事情,看看他們內心所看重的是物質還是上帝。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的東西,一切都會隨著機遇而來,但一切也都會隨著風波而走,在每一個際遇裡面,我們如何做到合神心意呢?莊子在繕性篇裡面有一句話說:「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莊子繕性》。
這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把自己迷失在物質世界裡,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世俗中,這個人就是「倒置之民」,也就是本末倒置。所以物質往往是一種利益,可以迷失了我們的判斷,世俗往往是一種言論,是一種眼光,可以擾亂我們的價值觀。
如果一個人喪己於物,迷失自己的性情在物質或世俗,那麼這個人內心就徹底的失去內心真正的價值與力量。要自己不迷失,關鍵就在於我們不要把眼前的每一件事情看重於我們的上帝。有很多美好的東西,我們享受當下,只是美好終會過去。有很多苦難的事情,我們雖然處在環境當中,只要把它扛過去,苦難也是會過去。
    我們知道他們在第一次的考驗中並沒有通過,所以第二次的試驗還是這個功課,只是這一次的考題換作『失望』,只不過這次的試驗最後還是變成了試探。我們或許可以想說,當這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他們可以求賜水的上帝,解決他們現況,但是他們沒有,他們已經迷失在他們所需要的物質需求上,無法改變他們的價值觀。
弟兄姐妹,我們也要在這裡學習一件事,就是不要把希望完全寄託在我們所認為的事情上,也不要陷入夢想的完美假象中,因為這樣很容易使我們幻滅,幻滅所帶來的結果將是更大的失望。我們所當定睛仰望的,應當是賜我們百物的主,而不是物質本身。
哥林多前書1013節說:「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 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聖經告訴我們,我們所看得見的不是真實的,應當將希望焦距在上帝的身上,而不是在我們眼前所見的事情上。
參、試探的出現:有水卻不能喝,陷入失望
    我們繼續接下去來看經文,2324節說:「到了瑪拉,不能喝那裏的水;因為水苦,所以那地名叫瑪拉。百姓就向摩西發怨言,說:「我們喝甚麼呢?」」(出 15:2324)剛才我們提到說我們對事情希望寄託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我們從這兩節可以看得很清楚。
一、失望是情緒的引爆點
    當人的情緒從滿心的期望陷入到失望裡面的時候,這負面的情緒馬上就會爆發的。在這邊這些以色列人,看見到了嘴邊的水不能喝,馬上陷入失望之中。這情況就好像太太辛辛苦苦的在大熱天預備好一桌的飯菜,滿心期待先生、孩子回到家裡,有一頓熱騰騰新鮮的飯菜。結果等到先生孩子回到家,因為天氣熱沒什麼胃口,想說等涼一點再吃,也沒多說什麼,就說我等一下再吃,然後孩子也不吃。
事與願違,辛辛苦苦的準備這些菜,竟然沒有人捧場,失望的情緒馬上起來,生氣地說:『不想吃最好統統都不要吃,我把它全部都丟掉。』這種情緒反應,又讓我聯想到,摩西可能也顧念到這些百姓已經非常渴了,就對他們說:「你們喝吧!」因為摩西自己還沒喝過不知道水是苦的,然後就繼續說:「渴了就多喝一點,後面的趕快來喝水。」
    其他嚐過這水的味道的人,因為解不了他們的渴,已經陷入失望當中,這時候摩西又適時的補上一句,「喝吧!多喝點。」負面情緒就在這時候引爆出來,生氣地說:『你給我們喝的是什麼呢,這水是苦的你叫我們喝什麼?』摩西自己也很累、很渴,現在又要接受他們情緒的衝擊,那麼現在怎麼辦呢?
這些百姓他們就開始發怨言,所以你看,他們剛剛過紅海,結果他們就發起怨言來,他們說:「我們喝什麼呢?」。從前在埃及喝什麼都不必問說我們喝什麼?到處都是水,要問的只是問說要不要加點糖加點蜂蜜,喝的都是自然的,也不用怕會有塑化劑。但是現在呢?在曠野水像珍珠一樣珍貴,找了三天都沒有水,好不容易有水了卻不能喝,所以他們對摩西發怨言說:「我們喝什麼呢?」
他們有這種反應,也算情有可原,因為他們沒有在曠野生活過,經歷這件事當然就不知所措,在沒有任何經歷的情況下,心裡面因為失望而出現埋怨的話。他們現在到了這個地步,相信也筋疲力竭了,但是我們要知道,很多功課都是在我們灰心失望、身體疲累,軟弱到不能的時候,才能真正經歷到上帝的恩典。
二、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從這些事情裡面,上帝仍然不斷透露出一件事,就是『要知道,要認識我是耶和華』,但是從他們的反應裡面我們仍然看見,他們還不認識帶領他們出埃及的上帝,所以在申命記82節,以色列人在約旦河東,準備要進入迦南地的時候,摩西對下一代的以色列人說:「你也要記念耶和華你的上帝在曠野引導你、這四十年、是要苦煉你、試驗你、要知道你心內如何、肯守他的誡命不肯。
這曠野路,上帝不斷試驗他們,是要知道他們的內心是不是肯守祂的誡命、將信心寄託在上帝的身上。當然,任何事情都要有最壞的打算,我相信以色列人在這裡,也有他們自己的功課,這功課是什麼?就是要讓他們知道,只有上帝是值得信靠的,不要把希望完全寄託在我們所以為的事情上。
一旦我們把期望寄託在某一件事情上,就好像我下了一場決定性的賭注一樣。這樣做我們很容易被事情給捆綁,心思意念完全都會隨著事情的起伏波動而受到影響,若是寄託越大,相對的得失心的承受度就越小,所以從以色列人的反應我們就可以看見到,他們得到水不能喝的事實之後,無法接受事實,而向摩西發怨言說:「我們喝什麼呢?」
發了怨言,表現出來的就是懷疑上帝的帶領,懷疑上帝不是真心要帶領他們進入祂所應許的地方,不然怎麼會遇到這件事。其實我們都看得出來完全都是因為他們內心太過依賴,將解決他們口渴的問題,寄託在瑪拉的水上面,而不是呼求上帝說,我們當如何行。
肆、試探的結束:醫治(耶和華拉法)
    當然,這件事情摩西首當其衝,接收這些以色列人的怨言。但是當摩西接受這些怨言的時候,他有過了上一次經驗,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他向耶和華呼求。在這裡他也如法炮製,在出埃及記1525節這裡說:「摩西呼求耶和華,耶和華指示他一棵樹。他把樹丟在水裏,水就變甜了。」在這個困苦疲乏又乾渴的時候,只有摩西知道向上帝呼求,這些以色列百姓沒有一個人像摩西一樣呼求耶和華。
一、解決當務之急
    這些以色列人出了曠野仍然沒有學到任何教訓,仍然停留在發怨言、不知道該怎麼辦的屬靈光景;然而摩西在這一次又體會到了上帝的信實,再一次經歷到了上帝的拯救。所以在瑪拉經歷苦泉的這個事情,上帝處理了兩件事情,第一個就是解決了以色列人當務之急,然後又處理了他們根本的問題。
    他們的當務之急,就是上帝指示摩西的事。耶和華指示他一棵樹,他把樹丟在水裡,水就變甜了。當水變甜之後,自然就能夠讓這些口渴的百姓喝,而解決了他們急迫性的問題。有水喝身體上不足的部分得到舒緩,體力自然就漸漸地恢復過來。然而他們水的問題真正得到解決就是他們到以琳之後了。
接下來25節的下半段說到:「耶和華在那裏為他們定了律例、典章,在那裏試驗他們;又說:「你若留意聽耶和華─你 神的話,又行我眼中看為正的事,留心聽我的誡命,守我一切的律例,我就不將所加與埃及人的疾病加在你身上,因為我─耶和華是醫治你的。」」(出152526
我們看到了這裡,上帝用醫治結束了他們在瑪拉的試探,我們可以說上帝醫治了他們,我們也可以說上帝使他們得痊癒。為什麼說他們得痊癒呢?難道他們有病嗎?那是因為他們帶著埃及舊有的疾病出埃及,就是他們在埃及那些舊有的習慣、生活模式以及他們原有的價值觀。
二、解決根本的問題
所以一直到了這裡,上帝在這裡為他們定了律例、典章,也在那裡試驗他們。並且告訴他們要留意上帝的話,行祂眼中看為正的事,留心聽上帝的誡命,遵守祂的一切誡命。上帝說只要他們做到以上所描述的這些,祂就不將所接在埃及人的一切疾病加在他們身上,這疾病是加上了上帝曾經在埃及所下的災害。
所以上帝在這裡又解決了這些以色列百姓根本的問題,這根本的問題是什麼,就是他們在埃及的那些舊有思想價值觀,安逸、消極的生活模式,還有畏懼、順服法老的心。上帝在這裡定下律例典章,就是要這些百姓將他們定睛在埃及的思想價值觀,轉回到上帝的身上,這就是上帝他在這裡的工作。相信和順服是上帝所給他們的功課,這也是他們屬靈成長的秘訣。
這樣我們知道了瑪拉這個苦泉是苦的,而當地的環境也是苦的。當他們走了三天身心俱疲的時候,到了這裡身心靈也是苦的。而就在這裡,上帝祂作了醫治的工作,就是將水從苦轉變為甜,醫治了他們乾渴的問題,這是第一個醫治。而且也醫治了他們內心的軟弱和習慣。
結論:
我們自己也想想,我們成為基督徒,我們是不是也經歷過像以色列人在瑪拉所經歷過的事呢?我們每一個人坐在這裡都是相信耶穌、相信耶穌的死拯救了我們,而我們更要思考一件事,就是我們相信了耶穌,我們有沒有學習耶穌的樣式?
如果只是信而不學,我們只不過是在信仰宗教的迷信階段而已;如果只是禮拜天來做禮拜,而沒有學習、領受到上帝話語的教訓,我們不過是個傻瓜,浪費自己的時間而已。因為將來經歷了艱難困苦環境的時候,我們仍然不懂得仰望上帝,然後不斷的埋怨下去而已。
所以聽到,我們就要行道,我們不能只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把這個信仰當作是我們的一種宗教崇拜儀式,我們需要把信仰化作為我們的行動而身體力行,這才是我們接受基督該有的身份,就是基督徒。
所以在這邊我們看見,如果我們只是信而不學,我們會在這個信仰裡面從希望跌入失望;如果我們不在這當中學習到我們應當學習的功課,我們就是沒有進入到我們的真信仰裡面。我們所信的信仰是必須要學習的,信仰是必須要在我們生活當中流露的,只要我們全心交託,不把希望寄託在不可靠的事情上,我們就能經歷到上帝的信實和醫治。